欢迎光临:福建省委教育工委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站内搜索
学院新闻
About Us
使命在肩,接续奋斗——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观看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
作者:高洁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09日 15:04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公元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的炮火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大大解放了中国人民在政治和思想上的禁锢,为20世纪中国的历史性进步打开了闸门。

10月9日上午,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激励中华儿女传承革命精神,响应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蓄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师生党员在会议室里收看大会实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金句频出,会议室里也爆发出一阵阵掌声和喝彩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学院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

集体收看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

同学们收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

学院党委书记高炳亮表示,在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的时代条件下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缅怀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致力振兴中华的光辉业绩,对于发扬光大辛亥革命精神,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强大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中华民族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光荣传统。“台独”分裂是祖国统一的最大障碍,是民族复兴的严重隐患。凡是数典忘祖、背叛祖国、分裂国家的人,从来没有好下场,必将遭到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我们坚信一定能粉碎任何“台独”图谋,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能实现!前景光明辽阔,但前途不会平坦,民族正在复兴,但同志仍需努力!

学院副院长张宇认为,110年前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取得了伟大的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站在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的高度,回顾了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深切缅怀了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与崇高精神,深刻阐释了辛亥革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重大意义,深情展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国家统一的光明前景。辛亥革命将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今天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牢记历史所给予我们的教育和启迪,就是要继承革命先辈们的优良传统。特别是要学习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优秀品格,永远用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敢闯、敢干、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鞭策自己,激励自己,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不断为之奋斗。”19级研究生党员冉一丹说到。

21级研究生党员郑小梅抚今追昔,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近代转型中,辛亥革命扮演了重要角色,是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显著地迈向“自觉”状态的重要一环。它不仅仅是思想观念上的“自觉”,更是行动上的“自觉”,是“全方位、多内涵的现代民族认同运动。”

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陈梦圆表示:“110年的历史充分证明,无论是自强运动,改良主义,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强调“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实现!”没有民族统一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赵梓如作为党史“轻骑兵”宣讲团成员,一直坚定维护祖国和平统一。“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进一步坚定了中华儿女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坚定信念与坚强决心,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将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责,扛在自己的肩上,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荣光!”

观看完大会,21级研究生周泽鲜内心澎湃,她感叹道:“未来!是属于当代中国青年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我始终坚定自己的目标,即使吾乃一只幼小的萤火虫,也会倾尽自己所有力量,用发出的微光,照亮未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奋斗。”前路漫漫,唯有坚定信仰,方能逾越高山。正如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说:“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

地 址: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大道668号 邮编:361021  电 话:0592-6167128 版权所有 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闽ICP备05005476
   Copyrights 2006-2016 ZNDAT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