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福建省委教育工委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站内搜索
学院新闻
About Us
华侨大学 | 华侨大学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努力培养更多坚定的爱国者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07日 08:46

“国情教育是港澳台青年学生认识了解国情、提升文化认同、增强国家意识的重要途径,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加强国情教育课程建设是培养更多爱国爱港爱澳人才的重要一步。”教育部港澳台办常务副主任徐永吉在高校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课程建设专题研讨会上如是说。

4月25日至27日,由教育部港澳台办主办、华侨大学承办的该专题研讨会在厦门举行。来自中央统战部、中央台办、国务院港澳办、全国台联、教育部等单位和11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52所高校的90余位代表与会,共同探讨国情教育课程建设带来的普遍性问题,交流工作经验,为更好地开展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建言献策。

华侨大学党委书记徐西鹏在会上表示,将港澳台学生培养成为自觉拥护祖国统一、拥护“一国两制”、为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贡献的坚定爱国者,这是党和国家赋予学校的重要办学使命,也是华侨大学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的目标。

校党委书记徐西鹏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介绍学校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国情教育重要路径:“课堂+实践”并行教学

“儒家讲‘孝’?谁来说说,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呢?”“我觉得,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要报答养育之恩……”

这是4月27日下午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上,来自中国台湾的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学生沈柏翰与主讲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刘艳副教授的问与答。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华侨大学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必修课程之一,深受学生喜爱。“刘老师讲课很有吸引力,课程涉及到很多中国古代的礼仪、经典文学作品等,能帮助我更加了解中国先人的智慧。”沈柏翰说。观摩该课程的高校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课程建设专题研讨会代表、东南大学刘静老师称赞:“教师准备充分,运用了图文、视频、提问等多种教学手段,思路也很清晰,有中国历代思想纵向的对比,也有中西方思想的对比,比较容易让港澳台学生接受。”

来自全国各地各高校代表观摩我校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教学,是华侨大学开展国情教育的重要路径。学校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并根据国家形势发展和服务港澳台工作大局的需要,不断加大国情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我校的国情教育课堂教学经历了从大类到分类的演变。”据教务处处长李勇泉介绍,经过多次演变,目前学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近现代史》《当代世界与中国》《大学与青年发展》等国情教育4门必修课,同时分类面向港澳学生开设《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面向台湾学生开设《法律基础》,并在上百门公共选修课中遴选《中国文化之旅》作为定向选修课试点,形成了港澳台学生“4+2+1”的国情教育课程体系。2020年以来,根据形势变化,学校正在审议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新课改,拟构建“4+2+N”的新课程体系。

通过分类培养的课堂教学提升针对性的同时,华侨大学还着力通过实践教学来加强港澳台学生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并提高境内外学生的融合度。学校以《中国文化之旅》作为改革试点,把课程教学与“中国文化之旅”冬夏令营的举办结合,教务、学工系统联动,推动课程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来自中国香港的经济与金融学院大三学生杨瑞琦,2019年、2020年先后参加了“中国文化之旅”云南文化和东北文化两个研习营的国情教育实践活动。“从南到北,我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杨瑞琦说,在校课程的学习,再加上行走体验,让她触摸到祖国大地的脉搏,深切感受到中国的地大物博,感受到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中国文化之旅”冬令营走进东北开展文化研习

优化教材教师教法 构建融合发展的国情教育体系

4月27日下午,参加高校港澳台国情教育课程建设专题研讨会的各高校代表,还观摩了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肖北婴副教授为港澳台学生所作的《奋斗历程·伟大成就·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百年史概述》“四史”专题讲座。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华侨大学以此为契机举办系列活动,增强港澳台学生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重要论断的理解。

国情教育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这涉及教材、教师和教法三方面。华侨大学统筹优化这三大要素,逐步构建起“知情意行”融合发展的国情教育体系。

“华侨大学国情教育的教材编写注重树立一面镜子,那就是以史为鉴,中西对比。”徐西鹏介绍,学校从2016年开始组织编写相关课程的同名教材,原国情教育必修课6本讲义中,已公开出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2020年学校决定重构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启动了两批“新教材”的编写工作。

徐西鹏表示,此次新教材编写把融入“四史”学习教育内容作为重点,通过国情教育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什么要港澳台同胞共同努力,希望能够为国家国情教育课程和教材建设贡献一份华大力量。

教师在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华侨大学,国情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握紧一把尺子,那就是做“四有”教师,悦纳港澳台学生。“老师需要‘持证上岗’,我们实行遴选制度,选择师德师风好、政治素养高、熟悉港澳台学生特点的老师来授课。”据李勇泉介绍,通过资格认证的教师可以享受相关待遇,学校在教师教学工作量及评优、职称评聘、聘期考核时给予政策倾斜。

而在教学方法方面,华侨大学注重转换角度,站在港澳台学生的位置来检视有效性。以国情教育授课教师作为实践导师参与的“中国文化之旅”冬夏令营为例,在这里,国情教育从讲理论转变为讲故事,从老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学生讲、老师评,从而推动了教与学多主体、知与行多课堂的教学方法改革。杨瑞琦在“中国文化之旅”实践活动中,就必须参加小组研讨、汇报总结,回校后还要撰写心得体会。

“中国文化之旅”活动途中,各小组进行汇报

而除了“中国文化之旅”,华侨大学还有“寻访非遗传承人”“名家故里行” “百村千人行”等多类国情教育实践活动。“我们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学生处处长陈捷介绍,学校有针对性地设置了“国史研习、国情调研、国防教育、国青培养”4个教育模块,帮助港澳台学生在国史研习中弘扬爱国情,在国情调研中砥砺强国志,在收获中助推报国行。

来校一个多学期,沈柏翰除了上课外,曾参加了海峡两岸青少年朱子文化研习营和港澳台侨学生走进古田“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研习活动。“参加朱子研习营,学习体验了‘拜师礼’‘冠笄礼’等,让我感受到朱子的大师魅力,更加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神。” 沈柏翰说,4月10日至11日和其他港澳台侨学生一同走进古田,则让他对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有了深入的了解,接触了在台湾难以碰到的历史,也激发了他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近代史的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华侨大学还通过智库平台助力国情教育顶层设计,通过实践平台推动国情教育课程改革,通过组织平台促进国情教育教学相长。其中,华侨大学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2017年成立以来,多篇咨询报告被上级有关部门采纳,中心并获评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学校积极支持港澳学生发起成立福建省高校香港学生联合会、澳门学生联合会,支持校学生会港澳台学生联络部、港澳台地区同学会、菁英学堂等学生骨干团体发展。新闻与传播学院研一学生张鑫媚来自中国澳门,本科期间就是校学生会港澳台学生联络部、澳门学生同学会等组织的骨干,参与了“中国文化之旅”“名家故里行”等活动的组织工作。“我深切感受到了内地对澳门学生的重视,感谢学校为我们创造如此良好的平台与机会。”她说。

港澳台学生走进古田开展“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活动

国情教育有体系,课程建设有教材,课堂教学有好评,实践教学有品牌,协同育人有平台,华侨大学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多年实践与探索成效显著。其中,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实践教学成果蝉联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我的中国心”港澳台侨学生实践育人工程》入选第一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品项目;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必修课《大学与青年发展》入选2020年首届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福建省一流本科课程,《当代世界与中国》入选福建省一流本科课程;“知情意行”融合发展的国情教育体系荣获第十届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国情教育定向选修课《中国文化之旅》入选福建省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

展望未来,徐西鹏表示,华侨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旗帜举得更高一些,把招牌擦得更亮一些,把国情教育做得更实一些,增强港澳台学生培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培养更多坚定的爱国者。


(编辑:吴江辉)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

地 址: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大道668号 邮编:361021  电 话:0592-6167128 版权所有 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闽ICP备05005476
   Copyrights 2006-2016 ZNDAT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