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福建省委教育工委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站内搜索
学院新闻
About Us
行走的思政课——“何以中国·向海泉州”
作者:张韦萍 李玉淋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25日 09:00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绵延五千年而历久弥新,是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善用之,“大思政课”就要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十部门颁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积极响应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试点建设工作方案》号召,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近日组织青年学生赴古城泉州开展题为“行走的思政课——‘何以中国·向海泉州'的研学活动。本次研学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专题》实践教学环节,还吸引了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的同学积极参与。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是马可•波罗笔下的“东方第一大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交融出多元风情,在泉州留下了独特的地域共鸣和文化记忆。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联合国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4年4月24日,202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在授课老师骆文伟的带领下来到了洛阳桥和开元寺两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开展一场浸润式的移动思政课教学活动。

桥见中国

洛阳桥,是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四大名桥”之一。泉州人有句谚语:“站如东西塔,躺似洛阳桥。”,告诉我们做人要像东西塔、洛阳桥一样,堂堂正正,顶天立地,不屈不挠,这是闽南文化精神气质的真实写照。从昭惠庙通远王第一代海神、洛阳桥的营造技艺造桥过程、所需费用、施工方法、梵文石刻到洛阳桥的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骆老师一路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更是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的驻足旁听,展现了思政课堂的“社会化”。洛阳桥是官方主导、全民合力建造大型交通设施的典范,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造桥史、海运史的发展。洛阳桥是泉州北上福州乃至内陆腹地的交通枢纽洛阳桥与古刺桐港系列桥梁、码头、航标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航海交通设施体系,是宋元时期泉州海洋交通设施发达、海洋贸易活动繁盛的历史见证,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通保障作用。亲身站在近千年的文物古迹上,同学们不由赞叹洛阳桥的造势宏大、技艺高超,真切感受到前人的智慧和才情。

“桥”见中国,瞧见的正是中国海洋文明的智慧之光、自信之光!

寺数海丝

紧接着师生团队走进位于繁华市区的千年古刹——泉州开元寺。开元寺是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开元寺宏大的规模、高规格的建筑形制以及极高的历史、宗教、艺术和科学价值,彰显了宋元时期刺桐港作为“东方第一大港”非凡的政治地位及经济、文化实力。紫云匾额、天王殿、宋代二塔、大雄宝殿、飞天乐伎、千年古桑、甘露戒坛,檀樾祠、东西塔……,骆老师如数家珍。开元寺深藏着许多“海丝”印记,如大雄宝殿殿前月台须弥座的73尊狮身人面浮雕,具有浓厚的古希腊、古印度建筑风格,大雄宝殿后廊的两根雕刻精美、造型别致的印度教十六角形石柱,大雄宝殿内的24尊飞天乐伎,融基督教天使、敦煌飞天、印度妙音鸟和中国文房四宝和南音乐器于一身。如今,这源自印度佛教名舞的飞天乐伎,已作为泉州市标,成为代表泉州多元文化的独特形象代表。东西塔是国内现存最高的两座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不仅是泉州的重要地标,数百年来已经逐渐演化为泉州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图腾。开元寺历代皈依宗派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等,一寺修多宗;开元寺还体现了来自外域的多元文化精华与滨海中国本土文化的交融,不同宗教于一地共生共荣,举世罕见。开元寺内多元文化遗迹反映出宋元海洋贸易带给泉州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共存特征,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到访时发出的赞叹:“我们现在这个世界需要学习的,泉州人以前就做到了。”

寺数海丝,细数中华文明的兼收并蓄和伟大创造的文化基因。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期间还接受了泉州电视台的采访,骆文伟老师表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大思政课’成功申遗充分印证古老中国具有强大的海洋文明基因,泉州是中华海洋文明乃至世界海洋文明的杰出代表,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值得青年学生亲身探访,感受世遗魅力。这对贯彻落实‘两个结合’理论的重要指示精神,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学们也纷纷表示获益匪浅,李智凡同学说道:“本次研学让我在历史长廊中感悟着海丝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中华文化影响力和世界文化交流有了更深入的认知。以后我们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地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本次寓教于乐的“行走的思政课”,不仅让同学们在感受时间的流转和历史的沉淀的同时,切身感悟海上丝绸之路独特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底蕴,增进对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两个结合”的学习理解。这种将“社会大堂”与“大思政课”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活动,恰是坚持以“大思政课善用之”为根本遵循,引领学生读懂悟透八闽大地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亲和力和吸引力,积极构建“大思政课”格局,努力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

地 址: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大道668号 邮编:361021  电 话:0592-6167128 版权所有 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闽ICP备05005476
   Copyrights 2006-2016 ZNDAT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