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福建省委教育工委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站内搜索
教学动态
About Us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大纲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9日 10:02

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

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学时/学分:

78(教学学时)+30(实践学时)

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考核方式:

开卷笔试

选用教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纲执笔人: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研室

先修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中国现代史纲要 》


大纲审核人:

赵琰 孙琼如

适用专业:

全校各专业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1、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准确、系统地掌握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学生从理论上搞清楚近代以来解决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出路只能是而且必须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理论转化为精神力量、变成实际行动,落实到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3、让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1、基础知识

1、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教学目标1

2、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对党的大政方针的理解和认同。

 

2、问题分析

1、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2

2、理解和认同党的大政方针;

 

3、对各种社会现象、思潮进行分析,并能够形成正确的看法。

 

3、研究

1、依据所学知识,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深刻认识、自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与优势,坚定制度自信。

教学目标3

2、加大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刻认识,提高理论自信。

3、深刻认识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实质、目标,坚定道路自信。

 

三、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支撑课程目标13)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是指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指南。

2.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等。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4.思想路线与理论精髓

《中国共产党章程》指明:“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既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要求学生:1.基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和历史地位;2.准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3.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4.认真学习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形成的“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支撑课程目标123)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分析近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展开和具体化,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方向。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要求学生:1.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社会不同阶层对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选择,进而理解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2.掌握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3.掌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必然性;4.了解并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及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支撑课程目标13)

1.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成功地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初步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20世纪中国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要求学生: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的原因;2.了解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内容;3.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和经验。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支撑课程目标13)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形成了一些重要理论成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党在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也造成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要求学生:1.了解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一理论成果的形成与确立;2.掌握社会主义改革完成后,中国共产党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3.通过毛泽东对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论述,理解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4.通过学习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掌握这些成果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支撑课程目标13)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在改革开放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取得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是我国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社会发展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纲领。

要求学生:1.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及其相互关系;2.充分认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长期性,主动自觉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并积极投身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支撑课程目标13)

1.社会主义本质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构想和“三步走”战略。党的十八大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更高的目标。随着“两个一百年”的临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不再遥远。

要求学生:1.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从而理解为什么党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如何坚持科学发展;2.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每一个发展战略,特别是深刻认识“中国梦”的内涵和实现路径,体会并肩负起“中国梦”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支撑课程目标123)

1、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发展落后的现状、对国际形势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作出的选择。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的历史新时期。30多年来,我们国家取得了诸多成就,赶上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改革开放成为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三个有利于”标准、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任务的统一性等理论。

2、全面深化改革

着重阐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成因和意义,指明深化改革就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在改革过程中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处理好改革中所涉及的重大关系。

3、扩大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和改革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一结论建立在对历史经验教训总结的基础上,是顺应全球化和科技发展机遇的客观要求;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扩大对外开放过程中借鉴和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使中国融入了世界。在对外发展中,中国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世界的发展作出贡献。

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 1、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熟悉把握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内涵和意义;3、理解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辨证关系;4、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的实践意义;5、深化改革的总目标;6、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支撑课程目标123)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总布局,是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顺应国际国内大势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提出来的,是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领域、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落实“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就要牢牢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2、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就是生产力等理念,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建设。

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形成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所有制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突破和创新;3、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性及实现路径;5、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支撑课程目标13)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现

台湾问题产生50年多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政策大致经历了由“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历史发展过程。在新的形势下,我党坚持贯彻“和平同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争取和平统一,坚决反对台独势力,形成了新世纪新阶段对台方针政策。坚信中国的统一一定能够实现。

“一国两”就是在一的前提下,家的主体持社制度,香港、澳、台是中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行政保持原有的本主制度期不。在国际上代表中的只能是中人民共和。香港、澳利回,使“一国两”由科学构变为动现实,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要求学生掌握并理解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3、解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支撑课程目标13)

1、外交和国际战略形成的依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经历了重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关系民主化不断推进。当前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关系,同国际社会一道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系。

要求学生:掌握理解1、世界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2、国为持走和平展的道路;3、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共同展。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支撑课程目标12)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在完成这项事业的过程中,认清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一切为了人民,就应当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农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巩固和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合作。

3、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新时期统一战线仍是一个重要法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

4、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必须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要求学生掌握并理解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 2、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 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及其实现; 4、新世纪、新时期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5、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重要意义。

第十二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支撑课程目标12)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2、全民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新形势下,党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的摆在全党面前,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3、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要求学生掌握并理解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2、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3、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4、从严治党的意义。

 

四、建议教学进度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时数:9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时数:7

3、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时数:5

4、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时数:5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时数:5

6、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时数:8

7、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时数:6

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时数:7

9、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时数:7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时数:6

1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时数:6

1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  时数:7

 

五、教学方法

1、阐述基本原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2、采用多媒体课件、电子备课和传统教学相结合进行教学

3、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更好掌握课程内容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加强学生理论应用能力

 

六、考核方式

闭卷笔试;课程报告

 

七、成绩评定方法

笔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含小论文)

 

八、教学参考资料

1、《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

2、《邓小平文选》第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8。

4、江泽民同志有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述。

5、马克思、列宁等人相关原著。

6、建国以来的有关文献。

7、世界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

8、相关政策文件、期刊杂志。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

地 址: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大道668号 邮编:361021  电 话:0592-6167128 版权所有 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闽ICP备05005476
   Copyrights 2006-2016 ZNDAT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