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福建省委教育工委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站内搜索
学术动态
About Us
依托海西红色资源创新高校思政教育
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29日 16:34

依托海西红色资源创新高校思政教育
 
□骆文伟詹芬萍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海峡西岸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年)》首次引入“海西红色人文景观”概念,提出打造海西红色人文景观轴和粤东潮汕文化、赣东人文生态、闽粤赣客家与红色文化等人文旅游区。在时代发展和海西建设大背景下,依托海西丰富的红色资源,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红色资源”概念的演进过程,可以把红色资源定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造的,并可以为我们今天所开发利用,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各种伟大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海峡西岸旅游区所辖省、市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涌现出丰富而宝贵的财富。海西境内红色资源呈现出以下几个资源特性:一是数量众多,目前海峡西岸旅游区是12个“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湘赣闽红色旅游区”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123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海峡西岸旅游区有10个。二是内容完整。海西红色资源横跨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历史跨度完整。海峡西岸旅游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这些资源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精神财富。海西高校应依托红色资源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内容和手段,在大学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德育渗透性原则,强化社会实践功能。要深挖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核。通过深入挖掘、凝练海西革命精神、解放精神、改革精神等红色精神,并将其渗透到包括专业学习在内的高校德育和教学各个环节,深深植根于广大学生心中。当前,应深入考察闽赣粤根据地红土地文化和革命优良传统,尤其要研究与探讨古田会议精神、苏区精神的精神内核,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红色精神根植并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融入多彩“海西地域文化”、“闽台五缘文化软实力”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推动海西建设中的作用。要大力强化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组织大学生深入革命老区开展缅怀学习和红色旅游活动,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要建立相对稳定教育实践基地,形成海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建共育共享模式。

       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打造三大工程。要不断提升红色旅游的品位和质量,真正让大学生从中受到震撼和教化,从中感受革命圣地所蕴含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人文精神,从中接受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给他们以知识的汲取、心灵的震撼、精神的鼓励和思想的启迪。要坚持红色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为先”原则。要坚持把红色旅游“三大工程”建设作为核心内容来抓。海西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依托红色资源,突出发挥红色旅游“三大工程”的综合功能。

       坚持时代创新性原则,力求多类型活动形式。要赋予海西红色资源新的时代精神内核。海西红色资源所承载的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瑞金精神和古田会议精神等,汇集成巨大的精神财富传承下来。在新时代,海西红色资源融入并扎根于“海西地域文化”,如闽越文化、潮汕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红都文化、华侨华人历史文化、海丝文化、朱子文化等。爱国主义也不断创新和丰富着它的时代内涵,如闽西精神、温州精神、客家精神、潮汕精神、闽南精神、海西精神、闽商精神、谷文昌精神、福建精神等。因此,海西红色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要与时俱进,实现其历史性和现实性完美结合,这样才能重新焕发活力,为广大学生所接受。要实现海西红色文化内在的精神价值“外化”。随着时代发展,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形式,如借助现代音响、影视、图书出版物、传媒技术,运用声、光、电以及远程教育等手段,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继续推进红色资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进”体系。应重视把红色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学生中去,使红色资源进课堂教学体系、进网络教学体系、进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对接海西发展战略,发挥区域合力优势。中央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涵盖了现今闽粤赣3省7市34个县(市、区),这34个县(市、区)全部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内拥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旧址群、古田会议会址、红军长征出发地等一大批在全国具有很高知名度的红色资源。应注重挖掘、整合区内“红、绿、古”旅游资源,以红色旅游作为联系纽带组建中央苏区红色旅游合作联盟,建立海西红色旅游区域合作长效机制,实现资源共享、规划融入、主题对接和线路互推,共同打造中央苏区红色旅游精品和海西红色人文景观轴。(作者单位分别为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旅游学院)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

地 址: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大道668号 邮编:361021  电 话:0592-6167128 版权所有 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闽ICP备05005476
   Copyrights 2006-2016 ZNDAT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访问统计: